找到相关内容1061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㈧

    有了妄行,又有一种虚妄的认识。有了虚妄的认识,又有糊涂的。有了糊涂的,就有糊涂的入,变成六入。有糊涂的入,就有糊涂的触。有糊涂的接触,就想一种糊涂的享受,就有了糊涂的享受,就有了糊涂的爱。有了...千里万里,他与父母有眷属因缘,看到光明,就到那里去投胎。这识投胎,就有了就是受想行识这四蕴,色蕴就叫。这受想行识在母腹里头,只有这四种识的,还没有真实的成就。等到有了,就有了六入,六入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|心经|非台颂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2154112717.html
  • 生活中的緣起(2)

    sankhara)──也灭了。然而当时佛陀为什么没有死于菩提树下?因为缘起的用语是法的语言,所以“生”和“灭”这两个字不是表示肉体的生或死。  当这些名词被误解时,一次缘起的流转就被认为与两个生有关:  一是的...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。  剩下的问题是,我应该如何解释,才能让你们了解在受出现之前,就已具足了无明、行、识、、六入和触。  这并不算困难,罪魁祸首就是受。我们都已经很明白受是怎么回事──它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0451522.html
  • 十二缘起

    h!byun%-bah!i yan-lag bcu-gn~is)】  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。又作十二有支、十二因缘。指无明、行、识、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等十二支。...就会成为三世两重因果说的胎生学见解。但是,就我们所知,原始佛教中的识乃指入胎、在胎、出胎后三者而言。   (4)(na^ma-ru^pa)︰乃指识之所缘的六境(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亦即缘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1455196.html
  • 解读《正见经》(续1)

     我们可以了解依触而生起受。有六种接触,所以有六种受。因为有触的生起,所以有受的生起,显然是很清楚明确的。  古印度的“”义  法和色法,就是精神和物质。的表达在佛世之前的印度就已经被使用了。我相信婆罗门教圣典奥义书中就已经用到,“”是古老的印度人对极复杂的宇宙现象的一种表达。“rUpa”中文翻成“”,在我们眼前可见的种种物质都可称为“”。“”(nAma),原义就是“名字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3852554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?可以不死吗?

    samskara)缘识,识(梵语vijnana)缘(梵语nama-rupa)缘六入,六入(梵语sad-ayatana)缘触,触(梵语sparsa)缘受,受(梵语vedana)缘爱,爱(梵语...无明破除净化,其余十一种生死轮回之因缘也随之而灭除,即是:   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色灭,色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164512949.html
  •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

    ,十分重要。   生命中,、处、触、受,都是以前“行”的果报,即业的果报,也可说它们都是无明、行、识之果报。所以,无明、行、识,我们称之为“能引”,而、处、触、受,即称为“所引”。   所引:、处、触、受   感受之前,必须有境;要遇到境,必须有六根;六根的基础,即五蕴,没有五蕴的基础,六根不可能存在;六根的...

    雪歌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0342777281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何谓法与色法?

    问:何谓法与色法?是所谓心法与色法,或十二缘起之一支的法与色法?又此二法相同吗? 帕奥禅师答:有关法与色法的知识是很深广的,详细解释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。若想要清楚地了解它们,你必须彻底...分成四类,即业生色、心生色、时节生色与食生色。 至于十二缘起当中的色这一支,根据经教的方法,这里的「」是指果报心与其相应心所而已,不包括善心、不善心、唯作心与它们的相应心所。这里的「」主要是指业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何谓法与色法?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191388918.html
  • 唯识思想的十二缘起说: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

    -paccaya nama-rupam`"(13)(这就是识缘色缘 识。)是很有名的。但主张识(`vijnana, vinnana`)之作用的唯 识论书,并没有像它以识与...性旳唯识说的立场,这种看法是可以承认的、例如虚妄分别也 有还灭缘起的净识说。不过此处的《中边分别论》把重点摆在虚 妄分别的轮回生起(流转缘起)的杂染面来说明。 (二)、 识、、六...

    叶阿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246277.html
  • 十二因缘或十二缘生——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

    识——六处—触—受—爱—取—有—生—老死。据认为,它们前后之间互成因果,互为生灭的条件,是用来说明四谛中的苦、集二谛的。 对此十二因缘分开加以解释,“无明”即“痴”,是对佛教的教义(四谛...,称之为“识神”,即灵魂。“”是指人的肉体和精神。“”指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(也称四阴);“”指五蕴中的“”,相当于物质,由两者构成生命体的形神关系。“六处”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机能,包括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3553467.html
  • 用十二因缘来觉察与原点的距离

    来看,那碗饭是在“有”那个层次;它与“本觉”之间还隔了取、爱、受、触、六入、、识、行、无明,这么多的层次。接下来,你把眼睛闭起来,你的心里还是有那碗饭;此时,你心里的那碗饭就在“十二因缘”的“”...之一),一直到“”这样一路过来。   再来,你们把眼睛闭起来,去感觉头部里面有什么,不要想像,用直觉去感觉。这样你所感觉到的大脑,比起前面像外科医生那样所见到的图像,距离“原点”又更近了。——虽然...

    梁乃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787006.html